密封件规格
- 分类:行业信息 作者:j9·九游会游戏中国官方网站 来源:j9九游会入口_j9·九游会游戏中国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4-09-06 访问量:
【概要描述】: 我在动笔写这篇文章时,时间还是7月下旬,当时全文写完,但总觉得不是很满意,少了什么。于是我放下这篇文章,去用
我在动笔写这篇文章时,时间还是7月下旬,当时全文写完,但总觉得不是很满意,少了什么。于是我放下这篇文章,去用这台手机拍摄了更多的照片,甚至浮潜。现在,这台手机的照片已经接近 6000 张了。
小米与徕卡合作的第一台手机已经发布多时了,这次并不算很跨界的联合,引来了很多赞美与黑,羡慕与破防。
作为摄影师与媒体人,本在发布会之前就参加了小米 12S Ultra 的内部沟通会。对这台手机,以及小米与徕卡的联合有更多一点的了解和感受。我也已经在不同的媒体上发表过第一时间的评测文章和作品。
自那之后,在使用这台手机的半个多月里,我继续不停用它拍摄了数千张照片。现在,是时候让自己从最初的兴奋中冷静下来,也是放松下来之后,重新审视这台手机,以及它对于手机摄影带来的影响。
毕竟,与过去的“最迟最美 iPhone 评测”一样,我更喜欢在深度使用之后,以放松的心态去聊一款产品。
顺便,这篇文章我没有给自己限定篇幅长度。因为既然热点已过,我就没必要赶时间,而是可以把想说的都说个尽兴。
刚才提到的“赞美与黑,羡慕与破防”,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小米+徕卡”这个组合,而不仅仅是对小米或徕卡中的某一家。
对于那些并非讨论产品的纯黑,我也懒得说什么。我更想与你分享的,是为何手机厂商会热衷与传统影像品牌进行合作,以及,为什么继华为之后,小米会选择徕卡。
其实早在功能机时代,诺基亚就与蔡司联合过,z6尊龙官网为其摄像头带来蔡司的认证。甚至当年 Lumia 机型的设计与造型,强调影像功能的策略,也与今天的小米 12S Ultra 非常相似。
但是,当 iPhone 4(2010) 真正开启手机摄影时代之后,直到华为与徕卡合作之前(2016),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影像品牌与手机品牌是没什么太多往来的。
在华·徕之后,也是直到vivo与蔡司的合作,才让大家开始又一次关注到这种跨界联合。进而在一加/OPPO与哈苏的联合之后,让这种合作形式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我想很多人会说,因为徕卡是奢侈品品牌,小米需要徕卡来拉高自己的产品格调。还有人会说,因为徕卡与华为的合作刚好到期,小米可以 “抢”过来了。当然,也有“贴牌” 和 “徕卡就是来捞钱”之类的说法。
对于小米为何选择徕卡,我的看法是:今天的手机,特别是手机中的影像功能,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规格高、画质好,就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就能带来市场收益了。Z6尊龙凯时
乔布斯那句 “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在过去,是指手机的交互与设计(触控体验、系统流畅度等等),而在今天,更多会指向手机的影像策略(影调表现、计算摄影、多摄协同等等)。
那么,当小米站在科技与人文路口的指示牌之下,一定会发现边上站着的,是徕卡。而且可以说,一直是徕卡。
看过之前我在《摄影世界》媒体平台写的那篇文章的朋友一定会记得,徕卡的故事起源于 1914 年,奥斯卡·巴纳克用 Ur-Leica 原型机拍下了第一张 135 胶片照片,从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摄影时代。
我看过一篇不一定准确的国外文章,说 Ur-Leica 设计师奥斯卡·巴纳克其实患有哮喘病。所以他不喜欢当时沉重巨大的相机,才会更倾向于设计一款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巧易用的高性能相机,也就是后来的 Leica 巴纳克机型。
其实无论巴纳克是否有哮喘,摄影器材的发展方向也都会指向小巧便携,正如当挤满按键的砖块的手机发展到极致,接下来必然会转向轻薄的全面依靠屏幕交互的智能手机。
相机与手机的发展,都印证了一个设备要以人为本,让用户感到方便、舒适,进而带来更加重要的品质感。
徕卡的兴起就是始于方便,盛于品质。特别是当 M 系列发布之后,其实已经是全世界相机迈入单反的时代了,但 M 相机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市场和用户群,使用 M 相机的摄影大师依然层出不穷。
技术不断进步,依旧很多摄影师喜爱使用徕卡。这是无法简单用一句 “情怀” 来解释的。在我看来,这只能归功于徕卡 M 系统的功能特点与带给用户的品质感。事实上,不止一位徕卡摄影师在接受采访时,都会提到这一点。
所以徕卡本身代表的,绝不仅仅是“高端”和“贵”。徕卡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并且有足够的极优质用户和极致产品,来支撑这种文化。
当小米在影像技术上不断挑战目前手机所能达到的天花板时,一定会看到在文化方面有深厚积淀的徕卡。
创新和勇气,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徕卡所具备的精神。比如目前虽已停产,但我一直惦记的,用一整块铝合金切削而成的徕卡 T 系列相机。
这台相机还是如今市面上依然罕见的背面靠一整块触控液晶屏进行人机交互,而干掉了实体按键的机型。这一“全面屏”的触控体验,是不是让你感到很熟悉?
TL 的停产一方面确实有机身性能的问题(比如对焦很慢,没有眼部识别,UI 逻辑不够快捷,缺少防抖等),也有过去几年 APS-C 机型比较萎靡的影响。
其实这就是德系品牌的魅力,它们虽然步伐缓慢,但并不是完全停滞不前。比如前面提到的蔡司,这几年也推出了极为前卫的 ZX1 ,我也有幸简单试用过朋友的。
但蔡司 ZX1 更为大胆的是,它直接使用了手机 SoC 处理器,从而可以运行移动版的 Lightroom,将图片编辑融合到了相机之内。
显然,徕卡也好,蔡司也罢,它们都在受到手机浪潮的影响,并希望将手机的优势体验与自己擅长的相机设计制造进行融合。
所以在如今这个时代,大众看到的是一次联合开发、一款特定机型。但实际上,品牌之间无论是否联合,手机厂商与影像厂商都在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这种影响和学习,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上,更体现在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上。
在最早传出小米与徕卡合作时,很多人吐槽最多的一点是“贴牌”,因为徕卡对手机并不了解,也不真正制造手机镜头密封件规格,无法带给小米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这种吐槽是部分正确的,因为徕卡确实不制造手机,也不制造手机镜头。但如果要求一个厂商必须要什么都制造,那么在如今这个时代,无疑是非常落后的思维。举个例子,你以为 iPhone 上所有的元件都是苹果自己制造的吗?
至于另一点,红色的徕卡标志只会用在徕卡自己的产品上。也就是说,如果这台手机叫做徕卡 S Ultra,那么打上徕卡标顺理成章。但是现在它叫小米 12S Ultra,就不可能打上徕卡标志了。
在我最开始试用的时候,这台手机的影调表现并不令人满意。这种不满意不是说它的宽容度不好或细节不好,而是它与市面上其他的手机并没什么区别,有一股: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词,并且在我这里,它是没有褒贬的。就像我不会说那些吐槽小米的话全无道理一样,它在我看来数码味的含义里并非完全是不好的。
在最初试用小米 12S Ultra 时,我还做了另一件事,就是对比同一场景下,使用手机与我的徕卡 M 240 型相机所拍摄的照片。
那就是无论在手机或相机的夜景屏幕上观看,还是导入到我的iMac 电脑上用 5K 屏幕观看,M11 与手机所拍摄的被很多人吐槽太过“数码味儿”的照片,都毫无悬念的在画面细节和宽容度上占据绝对优势。甚至在色彩的准确度上,“数码味儿”的照片也更接近肉眼所见。
在同一场景下,那张高光有点溢出,暗部有点死黑,天空和绿植都会偏色的 M 240 拍摄的照片,看上去总是更加美好。
这种影调上带来的观看感受差异,几乎会让我忘记作为一个纸媒编辑,应该去特别注意照片的细节展现。
事实上,关于影调的问题在测试 M10 的时候就已经在困扰我了。以前在与摄影圈的朋友聊天时,也聊起过“数码摄影时代,一直没有像胶片时代那样鲜明的色调风格”这样的观点。
对于这个观点,我一开始很赞同,但现在也开始质疑。或者说,我觉得不必拘泥于胶片或数码,作为一个摄影师,我该追求的应该是更纯粹而原始的东西。
我承认,这一说法显然是非常矫情而任性的,难以适用于像手机这样的大众消费产品。那么,有没有折中的办法呢?答案当然是,有的。
事实上,这个答案就是当我在小米沟通会上,看到优化完毕的小米 12S Ultra 所拍的照片后所想到的。
这就是这台小米手机上的徕卡影调给我留下的印象。初看颇有 M 240 的感觉,但实际上又有所不同。它比 M 240 的照片有更高的宽容度,甚至细节的质感也非常出色(毕竟是 1 英寸的最新款 CMOS 了嘛)。
这种影调和质感,在以往的手机上是非常罕见的。为何说罕见而非没有呢,因为我见过好的影调,那是在我用 Snapseed 修片之后得到的,而原片通常看上去都过于“细节正确”,而不够“优美雅致”。
没错,“细节正确”,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概念,也是造成“数码味儿”的根本原因。要保留足够多的细节、明暗、色彩,其结果或者说代价,就是失去画面的表现力。
因为摄影作为艺术,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摄影是要做减法,也就是做取舍的。用俗话说就是,“该亮的亮,该暗的暗”——这在近几年手机的夜景风格演变上,其实我们已经领教过了。
我可以展示给你一些对比,你就会发现小米12S Ultra 的徕卡色调,其实也包含大量的丰富的细节,这就并非是 M 240 上那种画面效果了。可以说是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表现。
当然,这里也并非要贬低徕卡过去的影调风格。事实上,我觉得徕卡从 M9 开始,到 M11,每一代的 M 相机在影调上都有所不同。相对而言,M9 和 M 240 更接近胶片,也就是更加古典。而 M10 和 M11 很接近,二者呈现出更加细腻和中性的画面色调倾向,更加保守,也是留给了摄影师更多的后期空间。
这一点尤其在 M11 上特别明显,因为我从未想过徕卡会推出 6000 万像素的 M 机型,它的细节和宽容度表现都极为优秀,在全画幅相机中也是名列前茅。但是它的直出影调并不讨人喜欢,至少是不讨我的喜欢。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小米这次的徕卡色调,并非直接照搬徕卡某一机型的色调。但这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最终获得的是一张出色的照片,一张很多时候就是我潜意识里修片要修成那样的照片。
事实上,在使用小米12S Ultra 之后,我用这台手机拍照的概率已经要略多于 iPhone 了(还有部分原因是 iPhone 快拍满了)。
但是,也不是说就 100% 不用后期了。一台好的设备可以直接给出漂亮的直出影调,减少摄影师的工作量,但绝对不可能完全不后期,也不可能替摄影师去思考该用什么样的色调。
实际上,在这些照片中,手机的直出影调奠定了很好的基调和倾向,而画面充足的后期空间,又给了我修片时的自由度。这与过去看 M 240 照片时那样,乍看好看但后期空间很小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我觉得有利的地方是它应该可以引导很多人了解画面色调是怎样的,不是简单的照搬胶片色出个滤镜,而是同时保留手机计算摄影的宽容度和细节优势。
但另一方面,这种直出好看的色调,很可能也会惯坏用户,让很多人认为好看的色调只有这样一种。当然这种情况总是在所难免,毕竟科技总是让人变懒,而依然对色调保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摄影人,将会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空间。
解读完照片的“味道”就完了吗?当然没有,徕卡最具魅力的地方,除了相机的影调,还有独特的取景方式,以及历史久远、铭品迭出的镜头群。这也是在小米 12S Ultra 上有所体现,并引发我更多思考的。
上一篇:齿轮有哪些 下一篇:模具